全国合格评定机构认可工作会工作报告

作者: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时间:2015-11-25   来源: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

全国合格评定机构认可工作会工作报告

提效增效  服务大局

不断推进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制度健康发展

——在全国合格评定机构认可工作会上的报告

肖建华

2015年11月18日

尊敬的孙大伟副局长、王凤清主任,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秘书处,向大会介绍认可工作有关情况。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认可工作发展进程中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国际深刻变化的发展环境,在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正确领导下,在王凤清主任的带领下,在有关合格评定机构的支持配合下,我们努力发挥服务市场、服务大局的独特作用,积极推进深化改革,认可事业取得了重要进展,基本实现了“十二五”规划目标,开始向新的战略方向迈进。

——五年来,认可工作体制得到进一步完善。认可工作定位更加明确,认可战略研究得到加强,认可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程度不断加深。认可委员会平稳换届,各层级委员会组织结构和工作程序更加科学高效。

——五年来,认可服务能力得到明显增强。认可数量增长56.5%,认可的认证数量增长65%,认可制度范围增长37.5%,认可规模和服务的齐全性位居国际前列。认可数量和质量保持协调发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领域认可制度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年来,认可约束机制取得新成效。认可分级管理更加完善,确认审核成效显著,质量分析、风险控制和认可统计分析制度建立并实施,同政府主管部门联动机制不断完善,同社会各层面沟通协调不断加强,认可有效性和结果采信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五年来,国际合作开创新局面。面对国际形势和相关国际标准的复杂变化,广泛开展多边和双边合作,积极履行相关国际义务,积极参与相关国际事务,积极培养国际型人才,国际互认成果逐步扩大,双边合作进一步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取得新进展,认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五年来,自身建设取得新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中央全会精神,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不断加强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扎实开展基础建设年和基础建设提升活动,科技创新和信息化建设取得突出成绩,不断推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评审员队伍建设,为实现认可工作全面协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五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完善集中统一认可体系,巩固多元治理工作体制

面对全面深化改革、国家治理创新、经济转型升级新背景,面对国家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认证机构准入、检验检测机构资质管理改革新变化,一方面,我们秉承多元治理工作理念,始终坚持并不断完善集中统一国家认可体系,持续巩固“统一体系、共同参与”认可工作体制,积极探索形式多样的监督管理新机制,丰富完善既遵循国际标准、又符合我国国情,国际化和中国化相结合的中国认可发展之路。另一方面,梳理认可发展历程,厘清认可发展脉络,加强认可战略研究,进一步明确认可本质作用和使命愿景,发展思路达成共识。同时,顺利完成第三届认可委员会换届工作,完善第三届资深顾问工作机制,形成了包含39个各层级委员会、1000多名委员组成的认可治理公共平台。从认可战略发展顶层设计,到专业领域规范审议,再到各层级委员会有效发挥议事决策、沟通协调和技术支撑作用,多元治理结构越来越完善,社会各方对认可参与度越来越提升,对团结各方共同推动认可工作科学、规范、公正、协调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二)注重满足市场需求,着力服务国家大局

针对迅速发展的检验检测认证市场需求,我们积极提供能力证实服务。截至2015年10月份,累计认可各类合格评定机构7474家,年均增长9.4%;认可现行有效认证证书92万多张,年均增长10.5%。其中,认证机构139家,实验室及相关机构6945家,检验机构390家,分别年均增长2.3%、9.4%和11.2%。

稳步拓展认可领域。建立实施了医学参考测量实验室认可制度,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良好生产规范、森林、能源管理体系、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低碳产品认证机构认可制度,以及司法鉴定机构认可等8个专项认可制度。现有认证机构、实验室、检验机构等三大门类认可制度,包含11项基本认可制度、24个专项认可制度和33个分项认可制度。总体上,我国的合格评定机构认可制度与国际同步发展,国际通行的认可制度我们基本都能提供。温室气体审定核查机构认可制度、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制度、服务认证认可制度研发工作基本完成。积极推进实验动物机构认可,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资产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体系、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医学影像学实验室认可制度研发工作。

积极服务国家大局。配合认监委开展强制性产品认证机构、强制性产品认证实验室、食品农产品认证机构、自愿性产品认证机构等方面的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承担良好实验室规范、实验室资质认定技术评价工作。承担质检总局和认监委委托的相关专项投诉调查工作。同工信部、公安部、安全部、司法部、最高检、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卫计委、中国人民银行、民航局、体育总局和国家禁毒委等近20个政府部门,以及特种设备、烟草、机械、石油石化等行业组织开展多领域合作,认可技术支撑服务的范围和内容进一步扩展。为应对增塑剂事件,应急防控埃博拉、登革热等重大疫情,以及反恐防暴等相关工作提供了技术保障,发挥了认可的独特作用。

加强认可服务政府监管宣传推介。认真承办了五届世界认可日主题活动。其中,第四届围绕认可在支撑政府监管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进行深入交流,在更新方式、更广对象和更高层次上加强认可工作的推介推广;第八届围绕深化认证认可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主题,在更宽范围、更深内涵和更高规格上彰显了认可的地位与作用:对提升认可机构公信力、推进认可工作更好地服务国家大局产生了积极影响。与中国工程院高峰论坛、国际行业会议一起,多次举办能力验证论坛,构筑了我国能力验证技术交流平台,大幅提升我国能力验证的影响力。

(三)提高服务效率,增强认可效果

提高服务效率。加强质量控制和刚性要求研究,,优化作业流程,将复评审环节由18个减少到12个,压缩了三分之一的工作环节。简化作业文件,大大简化了复评审申请书内容,可以减少90%的复评审申请书填写工作量,其他申请书的表格数也减少了20%。改进标准转换,完善认可制度评估机制,认可评定实现日常化,将初次认可时间减少18%,认可复评时间减少42%。有效提升了认可效率。实施认可标识和认可证书改革,重新设计和发布了认可标识和认可证书,大幅减少标识和证书种类,为客户提供了方便。

增强认可效果。深化技术政策和要求;不断完善风险分级管理工作;增强例行评审针对性,进一步规范认可受理工作,完善关键场所评审模式,调整综合类大型多地点合格评定机构管理模式和评审方式,加强评审过程的质量控制,完善认可评审一致性研讨;加强专项监督和非例行监督,深化和完善确认审核与专项监督、专项监督与认可管理联动机制,根据发现的问题,专门编制典型案例并进行通报,对不规范运作的机构产生较强的警示作用;建立重大事故核查机制,不断完善最终用户反馈机制;加大处置力度,及时处理申投诉,不断完善退出机制;累计暂停各类机构的认可资格1167家,累计撤销各类机构的认可资格533家,累计注销各类机构的认可资格661家:有效增强了认可效果。

做好顾客满意度调查工作。主动利用第三方专业调查机构进行评价,顾客满意度均保持在89%以上。两次接受行政专项监督检查,均获得了充分肯定。

(四)持续加强对外合作,切实增强国际影响

扩大国际互认。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国际互认是合格评定认可工作的客观需要。在已签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认证,以及检测实验室、校准实验室、医学实验室、标准物质生产者认可国际互认协议基础上,我们又首批加入检验机构认可制度国际互认协议,在产品认证机构认可互认范围内首批签署了全球良好农业规范(Global G.A.P.)认证机构认可互认协议,在管理体系认证机构互认范围内正式签署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互认协议,并正式签署了能力验证提供者认可互认协议。2015年,我们以优异成绩顺利通过了国际互认同行现场评审,为继续保持国际互认地位奠定了基础;还成为国际医学溯源联合委员会(JCTLM)正式成员,在医学校准国际互认方面取得新进展。认可国际互认为我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走向世界搭起了沟通的桥梁,搭建了信任的平台。

加强双边合作。双边合作协议的签署有利于双方加强在检测检验认证等领域的认可技术交流与合作,为双方认可结果和经过认可的检测检验认证结果在多边互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采信创造更有力的条件。五年来总共签署6个双边协议。今年同新西兰、海湾七国、丹麦、蒙古等10个国家的认可机构签署了双边认可合作协议。至此,签署双边协议认可机构的国家已达21个。与澳大利亚国家认可机构(NATA)就出口到澳的建工建材产品质量控制开展专项合作。同美、英、德、法、韩等国政府部门、认可机构、标准化机构,以及认证机构和实验室,就产品认证、食品质量安全法规和标准实施、医学实验室认可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进行深入沟通,组织开展两岸多方面交流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认真履行国际职责,承担国际任务,参与国际事务。11月6日,CNAS代表当选为国际合作论坛(IAF)主席,成为首次当选该国际组织最高职务的发展中国家代表。另外,主持制订IAF战略计划和实施线路图、主持相关国际会议,参与国际同行评审活动,参与认证认可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承担IAF跨境认可监管在线数据库的设计开发,组织开展、承担APLAC、PAC相关培训,承担国际能力验证计划,继续加强国际标准制修订和跟踪研究工作,提高了国际认可规则、准则制定的参与度和话语权,认可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提供国际化增值服务。认真做好产品出口过程中直接与认可相关的工作,比如建立并实施能源之星认可专项认可制度,引导检测机构通过获认可向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申请儿童产品铅含量相关检测的注册资格;为我国合格评定机构应对美国、墨西哥、韩国、沙特、印度和厄瓜多尔等相关技术性贸易措施提出措施建议和支持协助;为尼泊尔有关政府机构提供了建筑物震后检测技术的培训。接受并答复国外各类组织机构对获认可合格评定机构结果的真伪查询和相关情况的答疑解惑,为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顺利开展提供便利。

(五)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夯实认可基础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中央全会精神,结合创先争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契机,组织开展基础建设年和基础建设提升活动。

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计划落实工作。加强顶层设计,认真做好总体和专项规划的制定与落实工作;将战略研究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相结合,广泛开展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组织各方面座谈和战略研讨会,对征集到的所有意见和建议进行条分缕析、汇总归纳和深入研讨,达成广泛共识,理清了思路,促进了创新,明确了远期、中期和近期的措施方向。会议计划、综合计划和培训计划完成率不断提高。

加强科技工作。制定发布了认可制度体系表,研究日常认可中存在的问题,借助于专业技术委员会平台,不断出台认可要求和指南文件,提高认可的有效性和规范性;完善新认可制度和评估开发机制建设,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做好认可规范文件制修订工作。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探索创新模式,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承担的科研项目“P3和P4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与应用”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开创了认证认可工作牵头承担课题获得国家级奖项的先河;召开第二届科技大会,设立“认可科技进步奖”并进行了第一次颁奖,营造了良好的科研氛围和环境;今年科研实验室认可研究和示范已列入国家质量基础(NQI)重大科技项目之中,配合“一带一路”认可机构对策研究工作顺利启动,认可工作的科研技术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信息化建设。开发新的实验室/检验机构认可业务管理系统并正式上线,不断优化现有认证机构认可业务管理系统,持续推进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建设,不断改进办公自动化系统,顺利完成评审员在线培训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加快实施评审员在线管理系统开发工作,不断强化信息安全意识,努力充实信息化建设队伍,信息化建设走上了制度化、系统化、专业化发展轨道。已建立8个业务系统和5个办公辅助系统,为业务发展和规范管理提供了有力的信息化支撑和服务。

加强队伍建设。全面开展绩效考核工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建设。完善国际人才梯次建设,改进人才引进机制。开展竞聘上岗工作,进行内设机构调整整合,实施干部轮岗,注重对高端人才的培养,派员到国际知名认可机构交流。加强评审员队伍建设。重点解决评审员招聘难和优化工作,完善专职评审员管理制度,启动实验室专职评审员队伍建设,建立了评审员使用退出机制,继续完善评审员培训与课程管理系统,规范了认可评定委员和评定技术专家管理工作。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认可工作实际,贯彻落实一岗双责要求,签署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扎实抓好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继续深入开展行风调研和“纪律教育月”等党纪党风与廉政教育活动,创新实施认可评审过程廉政双签责任机制,不断完善评审员廉洁自律教育制度。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文体活动,连续保持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称号。加强文化建设,开展文化建设提升活动,发布了文化手册,更换新的认可标识,广泛宣传认可理念,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加强认可结果正面宣传,不断增强法治理念。

过去五年,我们在实践工作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主要认识和体会是:

我们深深地感到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建立了集中统一的国家认可制度,建立了“统一体系、共同参与”的认可工作体制和多元治理工作平台,奠定了我国认可工作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石。

必须坚持集中统一的国家认可体系。这是保障我国认可事业能够继续保持长期健康发展的最根本要素,已经被我国三十多年的认可实践和国际认可发展趋势所证明。必须坚持证实能力、传递信任的认可使命。这是认可制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核心目的,是认可价值得以体现和认可作用得以发挥的重要前提。必须坚持国际化和中国化相结合的中国认可发展之路。这是我们的认可制度既获得国际承认,又符合我国国情的历史选择。必须坚持改革创新。这是我国认可工作发展至今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是推动认可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技术为基础的能力建设。事业要发展,人才是最核心最活跃的因素;技术是先导,也是保障。这是推动认可事业持续发展的最重要保障。

五年来,认可工作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质检总局、国家认监委总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认可委员会各级委员会科学决策、严格把关、有力支撑的结果,是有关各方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这里,我代表认可委员会秘书处,向大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认可工作在发展中还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认可发展水平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尚有差距,认可战略规划和宏观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认可制度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认可服务大局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认可公信力与社会期望值还有差距,认可的社会认知度有待进一步扩大,认可约束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认可服务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认可效果有待进一步增强;认可基础能力同事业发展需要还有差距,认可人才队伍建设还需要进一步融合发展,评审质量还需要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认真对待并逐步加以解决。

二、“十三五”时期目标任务以及2016年重点工作

当前,全球经济发展正在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减速的趋势依然严峻。多边合作和区域合作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国际组织在合格评定领域的合作日益紧密,认可在服务世界贸易和支撑政府监管方面的责任更加重大,任务也更加艰巨,国际社会和政府部门对认可工作的期望逐步增强。这对认可全方位、多层次参与国际或区域交流与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向纵深推进,转型升级和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进入攻坚阶段,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是主旋律和主基调,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不断推进,这些都为认可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和体制环境,认可工作迎来了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和良好氛围。合格评定和认可领域相关国际标准不断变化,技术方法不断创新,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国际互认范围不断拓展。认可作为国际通行的技术手段和质量工具,必须在服务市场经济运行,必须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和优势。

(一)“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和任务

“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包括:一是深化改革,不断完善国家认可制度。二是增强服务意识,提高认可服务质量。三是加强认可风险管理,完善认可约束机制。四是加快认可制度开发,增强认可技术支撑能力。五是推进国际互认,加强国际合作,增强认可国际影响。六是加强宣传和沟通,促进认可结果采信。

主要任务包括完善“统一体系,共同参与”的认可体制机制;服务国家大局,提供技术支撑;科技标准创新发展;提高服务效率,增强认可效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增强认可国际影响。

加强基础保障包括完善认可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化建设;加强认可宣传,推动结果采信;加强文化建设和作风行风建设;健全财务保障机制;完善规划实施机制。

(二)2016年重点工作

1.推动“多元共治”工作体制更加完善高效

顺应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和国际认可发展趋势,坚持、巩固并不断完善集中统一的国家认可体系,通过认可委员会组织平台,充分发挥认可委员会全体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在认可政策和科学决策方面的顶层设计作用;创新工作方式,规范工作程序,增强专门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的沟通交流与技术支撑作用;继续完善最终用户委员会信息反馈机制,充分发挥最终用户信息反馈作用。

2.增强服务国家大局的支撑作用

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大局是认可事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瞄准国家治理体系和质量提升格局中的主攻方向,加大认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服务力度,满足战略新兴产业市场需求,适应检验检测认证机构资质管理新形势,加强“一带一路”区域内认可政策技术的沟通协调,进一步发挥对强制性认证指定机构、食品农产品认证等行政专项监督的技术支撑,继续做好资质认定相关技术评价工作,加强认可约束与行政监管、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联动,加强能力验证平台建设工作。

认证机构认可方面。积极加大能源管理体系和低碳产品认证机构认可力度,促进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可的全面推广和实施,加快服务认证认可制度实施与应用,继续推动温室气体审定核查机构认可制度建设步伐,继续推进业务连续性、资产管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供应链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管理、等新兴认可制度的研发和应用。

实验室及相关机构认可方面。继续保持实验室认可数量稳步增长,重点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环境监测、节能减排、疾病防控等领域的认可工作。进一步推广和完善司法鉴定/法庭科学认可评价体系,稳步推进医学实验室认可,推动能力验证提供者认可快速发展。适时推出实验动物机构认可制度。重点开展科研实验室认可关键技术研究,推进医学病理学实验室认可和医学影像与核医学及生物样本库等新领域的认可技术研究,开展四级实验室关键防护设备评价技术研究和移动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非有证标准物质/标准样品和定性类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的认可技术研究。

检验机构认可方面。加强与政府和行业部门沟通合作,继续跟踪各行业改革对检验市场、检验机构带来的影响和变化,适时改进认可服务,以适应各行业检验活动新业态的发展。重点关注特种设备检验机构整合动态及由此对认可带来的影响,进一步细化商品检验领域认可要求,继续配合交通运输部推进建设工程领域二合一评审工作,继续研究金融、信息安全、交通、司法鉴定等新领域检验活动和机构特点,稳步推进检验机构认可更好服务于社会。

3.提升认可服务效率和效果

增强认证机构认可提高效率增强效果改进措施的系统性,在认可流程上重点关注申请要求明确、申请受理严格、评审策划针对性、评审实施有效性、评定与认可信息发布的及时性等关键活动的效果和效率,在认可资源配置上重点关注认可人员数量与能力的匹配以及新认可制度发展的人力储备等。全面实施认可过程质量控制,加严认可受理审查,提高认可评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配合ISO9001、ISO14001标准升级转换, 完成对认证机构的换版认可工作。推进见证评审改革,增加见证评审的灵活性和针对性。加强认可评审中对认证档案和人员档案评审重点的研究,提高评审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不断提高实验室和检验机构认可评审效率和效果。研究调整实验室和检验机构认可证书有效期,由三年调整为六年。不断优化认可与资质认定联合评审程序,确保满足行政审批时限要求。改变实验室和检验机构变更管理方式,对于获得认可6年以上的机构,标准及授权签字人变更实施备案管理,直接予以批准;对申请增加等同采用的标准,不再按扩项程序办理,直接按变更处理。重点关注检测能力的现场评审,减轻现场评审负担。研究改革校准能力的表述方式。继续加大能力验证政策执行力度,促使实验室提高技术水平;不断加强技术文件研究,以技术提高降低认可风险。研究完善解决检验检测机构认可一致性问题的工作机制,加强对标准的统一理解与实施。强化对检验检测机构诚信的认可要求。

进一步加强实验室专项监督、认证机构专项监督和获证组织确认审核力度;加强专项监督结果和专项监督机制宣传,充分发挥警示作用;加强研究非例行与例行评审工作的协调,对专项监督评审、确认审核等结果较好的机构,研究在评审人日数、抽样量、见证数量等方面适当简化的政策;充分利用专项监督、行政监督、社会投诉等信息输入,研究强化认可评审责任机制。

4.持续推进认可国际合作

继续保持在国际和区域组织国际互认资格,有序推动能源管理体系、信息技术服务管理体系认证机构以及人员认证机构认可的国际互认。积极履行IAF主席等职责,积极履行相关国际义务,参与相关国际组织活动,维护国家利益。深化国际组织跟踪参与机制,参加相关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承担相关能力验证计划,不断提高认可参与度和话语权。

继续深化国外法规研究工作,加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部门、认可机构的交流,进一步研究与海湾阿拉伯七国在认可相关领域的长期合作机制,扩大我国认可结果的采信范围。进一步做好认可结果的对外说明与确认工作,不断提供国际化增值服务,促进对外贸易的顺利开展。

5.夯实认可工作发展基础

深化质量管理。在认可业务质量管理体系基础上,促进各项工作的规范化管理;深化质量目标指标分解落实,进一步梳理质量目标,优化关键质量指标。

加强科技工作。加强国际标准研究工作,促进标准研制与科技研发紧密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一步推动认可技术文件的标准化工作。继续深化认可基础和共性技术研究,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继续推进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认可工作组、实验室认可分技术委员会相关工作。

加强信息化建设。重点构建外部网站和统一登录两大平台,重点完善认证机构认可业务管理系统、实验室/检验机构认可业务管理系统和评审员在线管理系统三套核心业务系统。完善信息化管理制度,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深化认可信息化应用,推动信息化应用整合,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建设,健全信息安全体系。加强认可宣传。结合公众兴趣点挖掘认可的作用,使宣传既反映认可实际、更贴近公众需求。建立平面媒体、电视、网络、自媒体全方位宣传平台。加大对总体宣传战略的规划。加强对各国政府采信认可结果的案例宣传。利用世界认可日契机,大力宣传认可支持全球公共政策。

加强队伍建设。结合国家相关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岗位设置、薪酬体系、社会保险等人事管理制度。加强人才队伍综合建设与发展。合理配置与认可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加强管理人员培训力度,满足工作需要。加强评审员队伍建设,注重提升评审员专业技术能力和一致性,分析实验室评审员持续培训的管理过程,建立有效的、有明确评价标准的专业能力培训机制;完善实验室专职评审员招聘机制,加快推进实验室专职评审员队伍建设。加大国际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国际同行评审员队伍建设,加强科技研发力量,建立信息化开发和维护队伍。

加强党的建设、作风行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加强党建工作,抓好党员教育和十八届五中全会宣传教育。加强作风建设,抓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整改落实工作,进行全面深入的“回头看”,确保整改任务落到实处。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执行党内生活制度,严肃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强化监督管理。继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评审员的廉洁自律教育,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进行严肃处理,不断提升评审员队伍的职业素质。创新认可文化建设载体,进一步促进文化建设与党政工团建设的联动,结合认可工作实际编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不断增强认可文化软实力,提升认可社会形象。

认可责任重大,奋斗推动发展。我们要紧紧围绕国家发展战略,贯彻落实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总体部署,在王凤清主任带领下,齐心协力,扎实工作,不断推进认可制度新发展,为开创认可工作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Baidu
map